周一中午下楼吃饭,电梯里另外两个人的对话吸引了我,年长者说“我本身是审计员,审计了100多个实验室,我发现国内的这些实验室的成长很有限,原因是他们很难有机会见识那些更高水平的实验室,不知道高水平的实验室是什么样子的。”

当时我就意识到对普通个人来说何尝不是如此,长期拘泥在固定的环境,特别是做着重复性较高的工作,人的思维就容易僵化;若见不到更高水平的工作,则难以找到追赶目标和方向。

当天我就想着要总结一下,今天中午前同事在群里分享现同事的工作成果,感叹一起工作过的上家公司工作太粗糙了。我说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应该是因为之前没机会遇到行业专家,没接触行业规范,现在遇到更高水平的人意识到差距,很自然,无意中找到了一个改进的突破口,是好事。

其实这类道理古人给出了很多总结,特别有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句。我想读万卷书是让自己有资格去从事某项工作,获得准入资格;行万里路是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习别人的长处,积累经验,获得进一步的成长。

上周天傍晚带孩子去大学城抓鱼,那里的水塘不深很适合孩子们抓鱼,正是抓鱼的孩子和家长太多了,那里的鱼被抓的警惕性很高,见人就跑,根本抓不到。

好在我有一些生活常识:等到天黑下来,开灯就好抓了。那天运气不错,抓到一条小黑鱼。黑鱼是肉食动物,体格健壮,劲儿很大,落到网子里就拼命挣扎,放到塑料小桶里也能蹦出来,孩子一边抓它回桶一边责怪说就算你是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是几年前给孩子买的绘本故事,今天下午在豆瓣读书上看到《逃家小兔》作者是一位出生于1910年代的美国女性,她一生没结过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却对孩子的心理、情绪有着深刻的认识。1950年代初作者于欧洲旅行途中不幸去世,她的一生创作了10多本儿童故事书。正如简介所述,她的这些故事总能深深打动孩子们的心,这次抓鱼我的孩子对《逃家小兔》的引用就是印象深刻的表现。

一开始发现四周天边的阴云背面时不时亮几下闪电,尚听不到雷声,接着阴云慢慢涌了过来,遮住了头顶的天空。

跑最后一圈时感觉到偶有雨滴落在头顶、肩膀,凉凉的。急忙往回赶,大概2分钟过后,一阵疾风乱吹,吹的头顶前后左右的树枝来回摆动,哗哗作响,没来得及分清楚声音的来源,大雨就骤然来临,又急又密的雨滴打在脸上混着汗水,流过嘴角,咸咸的,三五步的功夫就淋湿了衣裳。

今天的问题让我又一次意识到不注重用户体验,以及忽视产品细节是传统PC端业务系统的通病。

这些系统的产品经理很可能抱着那种能用就行的态度,你可以鄙视他傲慢,也可以笑话他无知。

说他傲慢是因为这类软件的使用者鲜有那些持有话语权的高级管理者,往往是那些最基层用户在用,好不好用都得用,不得不用,你可以提改进意见、花钱实现需求,但实现永远跟你想象差一大截,他不会真正花心思了解用户的诉求;说他无知是因为他根本不懂产品,他用他的无知不断降低产品质量、降低用户对好产品的期望,这一点也是他傲慢的缘由。

市场上的这类产品能做到实现业务功能的同时,又兼顾操作友好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是那种平平无奇的,企业只能在其中做选择。再加上这类产品实施周期长投入费用高,跟业务深度绑定,在没有客观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很难有决心花大的代价找替代,这又造成了让他觉得自己系统很棒的错觉。

假如把产品当作的自己孩子,他不是合格的父母。

到6月底,也就是下周,我就从上家公司离职满一年了,今天突然接到一个贵州的前客户电话,向我咨询问题。

我对这个客户很是熟悉,去过他家,至今仍记得几年前到贵州,在他的家乡,第一次见面认识,他不但工作上很配合,还非常热情地接待我这个毛头小伙,带我认识当地的风土人情,相谈甚欢,因为这也是我感兴趣的,真没想到虽初次见面竟也如此自然。后续的多次会议上也有见面,偶尔也有过电话交流。他都一如既往的热情而又待人以诚,起码跟我这种技术人员是这样。

所以,我的意识里他是一位真诚、热情、值得信赖的老大哥。今天的电话我当然接了,听到对方声音很是亲切,只是问题我确实记不大清楚,简单给了排错建议,未能解决问题,再者,囿于上班时间办公室人多不便多说,简单聊了几句个人发展问题,只能引导老大哥联系原公司其他同事了。

工作这些年来接触到了一些人,特别是这些因工作相识的人,有的人即使在你离开公司彼此不再有交集了,他还是那种能找到你,让你乐意帮助他、愿意跟他交流的人,这大概也是这些人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